找到相关内容928篇,用时2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小乘之空有四意不同

    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堕处。”即是说小乘主张但空不讲不空,堕于二乘之偏空,大乘既讲空,也讲不空,即是非空非有中道,为不可得空。由此可知,大小乘虽然皆...·大空经》谈法空义,云:“是经中说法空,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如是。”由此可见有文明小乘也讲我法二空。今答意云:小乘虽也讲二空,但二空之空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74254680.html
  • 具戒的力量

    戒生六欲天,上等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天。上上等持戒中又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上清净持戒得证佛道。”可见持戒越殊胜,得果也越殊胜。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3156123.html
  • 释一念三千

    世间在生死流转中的众生可以归纳为六凡法界和超出生死轮回的四圣法界,共成为十法界:六凡法界:地狱道、畜生道、鬼道(三恶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三善道)。四圣法界:(果位)、菩萨(因地),、...而为色界初禅——四禅天,或无色界四空天之因。超出三界六道,永绝生死流转的还有四圣法界:一念与“四圣谛”无相、无我相应的就是阿罗汉法界的缘起。一念与“十二因缘”相应的就是佛法界的缘起。一念与六度四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5560950.html
  • 浴佛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

    软化者可得;欲求、阿罗汉者可得;欲求永离三恶道者可得;欲求生天上人间富乐者可得;欲求百子千孙者可得:欲求长寿无病者可得。”其他世出世法种种殊胜利益如远离水火盗贼、怨亲债主乃至令智慧增长、通透经论...浴佛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  汝   一年一度的佛诞日又再来临,各道场寺院纷纷举办庄严、隆重的浴佛法会,令缁素四众得以缅怀二干多年前佛陀降生印度蓝毗尼园的旷古因缘。据传当时,佛母摩耶夫人一日出游彼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5065825.html
  • 佛教徒身分建构时的困惑

    ”、“如实”,任谁只要诚心、认真、刻苦修习便能达到“终极解脱”的法门而已。而学与不学之分别只在于你是否“珍惜机会”、“有幸”或“因缘已到”而已,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人性本质上的差异(虽说最终的解脱与没解脱的差异倒是挺严重的)。乃至,解脱之境也可无须通过参与佛教而实现的(虽说不是那么容易),即所谓的“”。   尚且,当下选不选择学也并非即刻就会影响现世之人的最终命运和本性气质。有些人...

    郑庭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62367126.html
  • 《智慧之缘》之微言缘起

    过凡夫。——然非佛道。如“四十九、五十、识阴”之阿罗汉、、皆三明六通八解脱、洞悉八万大劫前、后。然尚非佛道。是故“附之哲学”之应以“圆妙之微言”金钢錍治。其要有三:一、正是“附之哲学”易令...《智慧之缘》之微言缘起  沈仁岩  尊敬诸大德:  《智慧之缘》之微言,其缘起由於近时人间流行一册《智慧之缘》。严肃观之,此只是一种“附之哲学”。而非大觉圆明之“圆妙最后微言”。正如六祖说:纵览千...

    沈仁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1670706.html
  • 菩提心的相状

    乘根性。龙树菩萨开示:“若随声闻地,及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若随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随二乘地,则为大怖畏。”净土宗乃大乘圆顿佛法,吾人当起发菩提胜心,增上往生品位。 ...正。  2.发心有真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

    大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4373704.html
  • 世尊从因缘果报角度开示医药之重要----刘欣

    发菩提心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人无论是否遇到菩萨善知识说法,都会发菩提心。如同郁单越人寿命固定。 如我所说从须陀洹至辟。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再者像须陀恒、,如果遇到善知识、菩萨宣说大乘佛法,那么就会发菩提心,如果没遇到,则不能发菩提心。 如不定命。以九因缘命则中夭。如彼病人值遇医药病则得差。若不遇者...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2175035.html
  • 文殊智慧的启迪

    僧人,不可计数;成为,有九万六千人;成为阿罗汉的,有八十亿人;成为菩萨的有七十亿人。文殊菩萨实在是无数、菩萨、罗汉、僧众的恩师。   我们从文殊菩萨智慧中可以得到种种启迪:“智慧是需要牺牲,...只有《大方广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面世,其余的血经已经寻觅不到了。话说回来,当年,我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去朝礼文殊菩萨呢?   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简称,是龙种上的化身,亦是无数、菩萨的老师,在...

    本焕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3679217.html
  • 问:十二因缘是什么?

    (术语)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佛观。是为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是缘。余七总是果,但果为还...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263979688.html